与天下同利者 天下持之
更新时间:2020-10-07 14:10
浏览量:2182
信息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
古人讲:“与天下同利者,天下持之;擅天下之利者,天下谋之。”党章明确规定,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,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。
——2020年5月22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
司马迁在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中讲,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每个人为了生存和发展,都在不停地奔走、奋斗,古今中外,概莫能外。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则对“利”有着深刻而辩证的认知。比如《周易》中就讲道:“元者,善之长也。亨者,嘉之会也。利者,义之和也。贞者,事之干也。”这里面提出的“利者,义之和也”意思就是,真正的大利,其实是利益与道义的统一,而非一味地逐利忘义。
“与天下同利者,天下持之”,意思是与天下人同利的,就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护,“持”即拥护。这句话,出自《管子》:
“凡人莫不欲利而恶害,是故与天下同利者,天下持之;擅天下之利者,天下谋之。天下所谋,虽立必隳;天下所持,虽高不危。故曰:高安在乎同利。”
跟与天下同利对应的则是“擅天下之利者,天下谋之”,意即独占天下利益的人,天下人就会反对他。一个人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,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旁人、侵害旁人,是行之不远的,其获利最终也只是蝇头小利,小到一人、大到一国,都要学会与他人、他国共利共生。
《管子》,主要收录的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﹑思想家管仲及其学派的言行事迹。管仲蒙鲍叔牙推荐担任齐国国相,辅佐齐桓公对内改革、富国强兵,对外尊王攘夷,最终齐国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。管仲被后人尊称为“管子”,蜀汉名相诸葛亮就经常以管仲、乐毅为人生期许。《管子》一书,记载了中国先秦时期治国平天下的思想,涉及了法家、儒家、道家、阴阳家、名家、兵家和农家的观点。
管仲之所以能够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,正是能以天下之利为利,而不是只贪图一己私利。齐桓公,虽然只是诸侯国君,同样有着天下的情怀和视野。公元前651年,天下诸侯在葵丘会盟,齐桓公提出要团结不要攻伐,不要以邻为壑、把祸水引向别国,“凡我同盟之人,既盟之后,言归于好”。齐桓公之所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,并不是因为他有多霸道,而是他主持公义、抵御外敌、保存华夏文明,得到诸侯认可。正如朱熹评价他“尊周室,攘夷狄,皆所以正天下也”。
我们都知道,孔子是重义轻利的,《论语》中有一则记录了孔子对利的态度:“子曰:无欲速,无见小利。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。”相应的,孟子的观点就是“以义治国,何必言利”,朱熹在《四书章句集注》中对此解释道:君子不言利并不是一点都不考虑利,而是反对唯利是图,孟子是想用仁义二字来拔本塞源、匡正天下,实为“圣贤之心也”。
从我们的文化源流来看,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着“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”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,这是一种大义大利、大仁大勇。明白了这样的道理,也就读懂了中华民族为何经历风朝雨夕、穿越山海岁月,始终屹立不倒并且愈发坚毅前行。历史文化,已经与我们的命运融为一体,刻入我们的民族性格,成为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。
习近平总书记引用“与天下同利者,天下持之”,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,更体现着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性质。党章明确规定,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,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。一路走来,无论是碧血横飞、浩气四塞的革命岁月,热火朝天、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,还是今天千帆竞发、百舸争流的新时代,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,以百姓心为心,与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、心连心,令举世为之瞩目。
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路上,我们始终奋不顾身。我们所有的义无反顾,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那番意味深长的嘱托:“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、政绩观、事业观,不慕虚荣,不务虚功,不图虚名,切实做到为官一任、造福一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