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廉政教育 > 廉政课堂

清风课堂·纪法微课|如何精准认定民生保障中的优亲厚友行为

更新时间:2025-03-31 15:06 浏览量:38 信息来源:清廉冰城

  纪律是管党治党的“戒尺”,也是党员、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。即日起,“清廉冰城”微信公众号“清风课堂”专栏推出“纪法微课”系列内容,推送纪法知识,解读党纪党规,明确纪律底线、规矩红线,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常敲思想警钟、常紧纪律之弦、常存敬畏之心,不断把纪律要求转化为内在追求,养成遵规守纪的自觉。

  民生保障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,关系民生、连着民心。有的党员干部在救济、补助上办事不公,优亲厚友、厚此薄彼,把救济、补助款物作为“顺水人情”分配给不符合条件的亲友,形成“关系保障”,“暖”了亲友,却“寒”了群众。民生保障中优亲厚友的行为,影响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实,使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失去公信力。“纪法微课”本期推出第七讲《如何精准认定民生保障中的优亲厚友行为》。

  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,在社会保障、社会救助、政策扶持、救灾救济款物分配等事项中优亲厚友、明显有失公平的,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;情节较重的,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;情节严重的,给予开除党籍处分。

  其中,社会保障,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、救助、补贴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,作用在于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,具有稳定社会、公平分配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。社会救助,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由于各种原因陷入生活困境的公民,给予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,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。政策扶持,是指国家为扶助特定群体或者鼓励某项事业,而从财政资金、社会保险、劳动就业、医疗救助、教育培训、工商税务等方面给予的优惠和便利。救灾救济,是指国家对受灾或者因其他原因生活困难群众,通过发放款物等方式给予帮助的措施。“明显有失公平”,是指执行政策出现较大偏离,应该帮扶的对象没有得到帮扶,不符合帮扶条件的对象反而得到了帮扶,或者在同等条件下,发放款物的数量或价值悬殊,明显不公平、不公正。

  社会保障、社会救助、政策扶持、救灾救济款物分配等事项,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,是兜底线、救急难、保民生、促公平的大事。公平公正是共产党人的做事原则,为民办事就要严格按政策规范办、按规定公平办,正确处理公私关系,确保把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群众中去。